连城诀¶
2024.11.17
小时候总爱给自己贴一个“最爱看金庸武侠小说”的标签,其实仔细想想,只完整看过《天龙八部》。小学时家里没有什么书,唯一的那套破旧的黄布包裹的《天龙八部》,成了我的全部乐趣。五本书几乎被翻烂,印象里整个小学期间,我来来回回看了有四五遍。
初中以后,就再没认真看过什么书了。金庸的武侠故事只是在电视剧里断断续续地看过几眼,印象中除了刘亦菲的美丽身影,再没有什么记忆点。
还记得高一某个周五下午,大概是2012年吧。那天大扫除,我偷偷溜去了图书馆,借了一本书看。这是我整个高中为数不多几次去图书馆之一。那次选的书是《连城诀》。至今想起那个下午,感觉依然历历在目。我是个特别容易共情和代入的人,那天下午,我被故事感动得稀里哗啦,躲在一楼卫生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。现在想起来,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。另一次借的好像是《星际小兵传奇》,但除了书名,我对内容一无所知。
后来,我断断续续把金庸的小说都看了个七七八八,但能清晰回忆起看时心境的,却只有《天龙八部》、《连城诀》和《越女剑》。那种完全沉入书中的感觉很奇妙,我一直想再找回它。说来搞笑,我总给自己贴“爱看书”的标签,但如果不算网络小说,好像真没看过几本书。
有人说多读书能成事儿,但我觉得,一辈子看很多书,其实也未必能有什么用。我读书的目的一直很单纯: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和故事,把自己当成主角,沉浸到完全不同的世界里。比如,《我的老千生涯》里长江赌船上的一系列惊险经历,读到那些天,我自己都仿佛置身其中,半夜睡觉都觉得自己在海上漂;又比如《追风筝的人》,主人公独自返回老家,胆颤心惊地在黑道小屋等待老大到来的场景,仿佛我也在角落里瑟瑟发抖;再比如《鬼吹灯》和《盗墓笔记》,让我像亲身经历过一场场大墓探险。
早些年,看过不少小说改编的网络剧或电视剧,总觉得完全没有看书时的那种沉浸感和代入感。
最近重新开始看书了,我早早把《连城诀》放到了书架上。每天晚上看一点,今天又花了一个下午,终于看完了。但这次感觉和多年前完全不同了。可能是听网络小说听多了吧,这种需要逐字阅读的书,虽然能共情,但代入感浅了很多。
说起来,这本书我已经很多年没碰过,也没看过相关电视剧。开读前,我脑海里对它的记忆是:这是金庸根据家里一个长工的经历改写的。主角被人惦记女友,被砍断手指,刺穿琵琶骨,关进大牢。牢里遇到一个奇奇怪怪的“闲的蛋疼”大哥,传授了一身武艺(十多年来丁典在我心中的评价就是这样,没苦硬吃)。主角为了活命,硬生生拔下头发和胡子,这段就是我当年苦的爆发点。后来他被追进大雪山,和“刘亦菲水蛭”(对,女主角我读了十年的“水蛭”,当年就是一直水蛭水蛭,而且水蛭就长刘亦菲那样,或者说所有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都长刘亦菲那样)在大雪里从相互提防到彼此信任,再到谈情说爱。在我记忆中,雪山相敬如宾谈恋爱这段占了整本书的一半篇幅。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:水蛭和狄云紧紧相拥,听着狄云说自己的过去,俩人哭的淅沥哗啦。最后两人相拥下山,看着那些伪君子死在破庙后,回农村老家种田去了。
这次重读时,我一路纳闷:怎么跟记忆里的完全不一样?大雪山那段,俩人几乎没说过话;老祖死后,介绍了下吃什么就匆匆到了被江湖侠客批判的桥段。狄云在雪地里诉说委屈的情节呢?俩人相敬如宾一起缝衣缝被子的情节呢?更别提你情我浓谈恋爱的桥段了。
直到看到最后一段:
他回到了藏边的雪谷。鹅毛般的大雪又开始飘下,来到了昔日的山洞前。
突然之间,远远望见山洞前站着一个少女。
那是水笙!
她满脸欢笑,向他飞奔过来,叫道:“我等了你这么久!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。”
(全书完)
原来那些桥段,全都在,只不过是当年睡前的意淫罢了。
这,正是我喜欢看书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