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失的十三级台阶¶
2025.03.02
不那么正经的读书笔记——探索书籍的非正式角落,分享随性而深刻的阅读体验。不拘泥于形式,不追求功利,只为享受阅读带来的纯粹的快乐。
周日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这本书,读后感却拖了半个月才写。突发奇想做个实验"时间滤镜理论"——看看隔一段时间再回头写读书笔记,当阅读的余温去掉后,自己的思维会更清醒还是更混沌。
回想起来,那天我彻底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,完全把自己代入了纯一的视角,想象着自己跟着南乡一路辗转各地搜集证据。从开篇树原亮心境的变化,到南乡讲述自己做狱警二十年来对死刑的思考以及行刑过程,我都如痴如醉。
原本看了大半,剩下部分准备第二天再看,结果读到证据指向我(纯一)是残忍杀害老夫妇的凶手,大脑就蒙了,不会吧,怎么能这样,肯定睡不着了,赶紧接着看,还好最后连续反转了两次。
书中除了引人入胜的调查故事外,还有一条更为深刻的主线贯穿始终:是否值得为一场痛苦的复仇赔上自己的人生?
-
曾为狱警的南乡,参与过两次死刑执行,但这些经历让他对死刑的意义充满矛盾。他质疑:死刑究竟是正义的伸张,还是社会的报复?这种困惑促使他帮助树原亮翻案,试图从中寻求某种救赎。
-
树原亮的冤案则暴露了司法体系的缺陷。无辜者因制度漏洞被判死刑,令人不寒而栗。南乡与纯一追查真相的过程,不仅是揭露阴谋,更是对司法公正的深刻拷问。
-
至于纯一,他的复仇并未带来解脱。在设计杀死佐村时,他被误判为“过失杀人”,仅服刑两年。然而,面对真实的自己,他始终无法认同这一判决。出狱后,他目睹了自己复仇带来的连锁反应——家庭破碎、亲人受苦,也看到过其他受害者家属的苦难。最终,在极限条件下杀死佐村父亲后,他背负着未被审判的杀人罪,开始了余生的煎熬。
复仇毁掉了别人,也毁灭了自己。
书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:“我和你都是无期徒刑。”南乡看完纯一的来信后,低声喃喃道:“永远没有假释。”
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,只觉得有些沉重。然而,隔了一段时间再回头思考这本书,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深意:无论是纯一还是南乡,他们内心深处都认定自己并非“过失杀人”,而是真真切切地动了杀心。这种认知让他们背负了无法摆脱的枷锁。
刚读完这本书时,唯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是结尾那封信。其实自始至终纯一都隐藏了内容,结果是隐藏友里的惨痛遭遇。感觉改成欺辱简单带过也行,毕竟后来这一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为了友里,而是关于纯一的自我救赎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确实要足够悲惨才合适。作者笔下每个角色的命运似乎都被困在一种无形的牢笼中,每个人都被判了“无期徒刑”,且永远没有假释的机会。
-
友里:虽然她还活着,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她已经死了,当年的事件彻底摧毁了她的精神世界,以至于后来自己”杀“死了自己。
-
佐村的父亲:表面上他是设计陷害这一切的凶手,但从他的经历来看,他仍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。在他与纯一的关系中,他同时扮演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角色。
-
监护人:从结果上看,他是最惨烈的受害者;但从整个故事来看,他又是一个施暴者,是一切罪恶的源头。
-
安藤:尽管他在结局中被打死,但就整个故事而言,他却是最残忍的加害者,同时也是一名受害者。
所以,不单单是南乡和纯一,书中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被判处了“无期徒刑”。他们的生命早已被过去的罪孽、悔恨和痛苦牢牢束缚,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获得解脱。
正如南乡所言,“永远没有假释”。
ps: 其实哪有什么“时间滤镜理论”实验,就是包装下自己懒~,读后感这件事在我“头好几天”的待办清单上天天出现,结果第一天拖了,后面就日复一日地拖了下去。终于,在这周之前,我完成了与自己惰性的搏斗——看,真实人生啊,可比推理小说荒诞百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