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长安的荔枝

2024.01.04

不那么正经的读书笔记——探索书籍的非正式角落,分享随性而深刻的阅读体验。不拘泥于形式,不追求功利,只为享受阅读带来的纯粹的快乐。

这是【不那么正经的读书笔记】今年的第一篇,一如既往地不算什么书评,毕竟我也写不出那种有文采的书评。每次想夸一本书写得好,脑子里憋半天,最后就一句:“卧槽,写得真好。”

最近看纸质书总被熏得难受。新买的书油墨味冲得不行,还得晒两天才能勉强翻一翻。纸张薄、透字倒是还能忍,就是这味儿实在折磨人。很长时间不接触纸质书了,我一直当新书就这个样。十二月底出租屋隔壁开了个大商场,里边有两家书店,我都进去溜达了一圈。我擦,这才是我记忆里的书嘛。纸又厚又白,闻着也没啥味儿。一对比,之前买的盗版书简直就是“徒有其表”,塑封和封皮都挺像那么回事的,内容却差远了。也是,比如我买的盗版《三体》,三本全新未拆封包邮才二十,里边能好到哪里去。

回家研究了下正版和盗版的价格,盗版大概是正版的三到四折,按我一年买四十本算,正版¥1500,盗版¥500。乍一看挺多,其实时间平均到每个月其实也就差¥100。虽然看过就扔那没用了确实可惜,不过以后还是买正版吧。至于电子书?五、六百的6寸家里扔着至少三个,体验烂到没朋友。三、四千那种大屏的又不舍得买,没用过不评价。咸鱼上那种搬家甩卖的二手书性价比最高,便宜又管饱。不过一次买多了,反倒不知道从哪本看起。比如刚来北京时,照着茅盾文学奖买了一大箱,几年了都没翻过,每次只在搬家时挪动一下。

所谓的选书,其实也就是照着各种排名和别人的书单挑挑拣拣。元旦前想了下,给自己定个预算:每个月¥200以内,直接在网上买正版书。其实看书这事儿吧,也没有外面说的那么玄乎,看了也改变不了啥,别指望蜕变啊、重塑自我之类的,说白了,看过了也就看过了。经常看书的人一辈子也就那样。我又不是什么天选之人,看得再多,顶多还是消遣而已。和看电视剧也没什么本质区别,图的就是一个乐呵。

去年过年去西安玩过几天,有个景点叫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感觉那是人造景点就没去。不过这个名字确实很耳熟,我记得有同名的电视剧和游戏。再往前几年,有部《古董局中局》也挺火的,但老实说,我都没看过,只是依稀记得个名字马伯庸,而且大家对他的作品评价都挺高。这次看《长安的荔枝》,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他的作品。

这本书其实挺短的,选个闲暇的下午,泡杯茶,要是再抱着只猫,边撸边看,别提多舒坦了。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,但整个过程中,我总能在李善德的身上看到现代的自己。那种夹缝求生的挣扎感,那种被局势推着走、却又想努力争一口气、掌握点主动权的状态,跟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时刻特别相似。

《长安的荔枝》虽是历史背景,但本质上更像一部古装的职场小说。千百年来,普通人的处境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生活的挣扎、对未来的渴望,还有那点不甘心,始终没变。

“做人嘛,最重要的就是开心。”这句话出现在书里时,我一开始确实有点懵,感觉有点维和。毕竟,这不是穿越题材或者网文,突然冒出这么现代化的台词,难免觉得有点违和。但书中接连出现多次,明显是马伯庸故意为之的。它有一种幽默感,却不会让人太出戏,反而让整个人物更鲜活了。尤其放在严肃的历史背景中,反倒成为一种巧妙的调剂。读到时会不自觉一笑,甚至觉得“对啊,人生不就这么回事嘛”。

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离终点的地方有多远。这是李善德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。他既不是那种天生聪慧、运筹帷幄的大人物,也不是逢山开路、无所不能的主角。他很多时候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,但他不会轻易放弃。哪怕摔倒了,也要摸爬着看清楚,自己到底还差了多远。那种倔劲儿真的让人很有共鸣。

和光同尘,雨露均沾,花花轿子众人抬。这话是韩十四在李善德第一次死里逃生后,教他为官之道时说的。原以为官场摸爬滚打了十八载的李善德,早就该深谙权谋之道,可马伯庸笔下的他,却总显得有点“韵味”独特——目光短浅,少些洞察力,甚至有点不谙世事。刚开始读时,我还觉得这个设定有点奇怪,后来再想想,才发现太真实了。若李善德真是个精明绝顶、深谋远虑、官场嗅觉敏锐的角色,又怎会落到开篇那个地步?他混得只是个小官,夹缝求生的能力也不过是勉强支撑着自己,现实中这样的人,其实多了去了。

再看看自己,混迹于生活和职场间,也不过如此。纵使暂时站住了脚,又如何能真正掌控一切?或许,这也是《长安的荔枝》最戳人的地方。它看似写的是唐朝的人和事,实际上,写尽的却是千百年来,所有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的挣扎与无奈。

高潮过后,如果给李善德来一个“五刑避四”的结局,可能更贴近现实的无奈和妥协,也会让人对这个角色的命运有更深的感触。历史上,一个底层人,哪怕再聪明,再努力,也不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,尤其是在大环境的裹挟下。是一种妥协,但同时也是一种智慧。为了心中的豁达,放弃了富贵选择站起来,这可能更贴近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挣扎和抉择。这样的结局可能会让人觉得遗憾,但也更能反映命运的复杂。这样的结局会留下更多回味,可能也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残酷。但马伯庸选择了一个圆满的结局,这可能是为了更适合影视化,也更符合大众的期待。

一口气看完这本书,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了李善德的角色。小事上他聪明、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他有想法、但宏观和全局上尽是局限,他短短半年的处境很让人感同身受的。他不是主角,关键事情上总是掉链子,一次次被现实逼到墙角。他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,想要成为棋盘上的执棋者,但更多时候他只是个棋子。所以当他最后迎来了一个“大圆满”的结局时,我心里其实挺畅快的——虽然知道这可能不太现实,但至少读起来很过瘾,很解压。故事嘛,有时候也不需要太贴近现实。现实已经够累了,看个小说、追个剧,总归是希望主角能赢,哪怕赢得稍微理想化一点也无所谓。李善德的圆满结局,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慰藉——他那些努力、聪明劲儿、忍耐和坚持,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回报。这种通达和畅快,不仅是给了李善德,也给了我一个喘口气的机会。

放贷的老和尚要是知道了肯定又会在下一次法会上讲,因果循环,善有善报,唯有恭勤敬佛,方可跳出循环。人生有太多的遗憾,难得在故事里,能看到一个尽全力拼搏的人,最后得偿所愿,也让我们跟着痛快了一回。

看完后我有些能理解为啥马伯庸被称作“文学鬼才”了,真的是才华横溢且风格独特的作家。岁月静好是表,人生百态是里。站在小人物的视角,对历史进行了别样的解读,他的文字中,既展现了生存的艰辛与无奈,也体现了在困境中挣扎的勇气。写尽人间百态,道破生存真谛。